2、中国秦汉时期书写材料的研究

2024-07-01

中国秦汉时期书写材料的研究

     

一、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封建王朝,后来“汉承秦制”,尤其“文景之治”时期,更是出现了经济文化全面繁荣。作为文字载体的缣帛、简牍普遍应用。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创了图文载体的新纪元,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一伟大发明创造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多有争论。首先是以唐宋时期学者张怀瓘、毛晃和史绳祖为代表的,以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关于“纸”字的出现和有关纸的故事为依据,认为“纸不自蔡伦始”[1][2],并出现了“蔡伦改良说”。第二次质疑是在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遗址发掘一片古纸,其鉴定为麻纸,并以此做出蔡伦前西汉已有植物纤维纸的意见[3]。之后又有学者认为“灞桥纸”、“放马滩纸”、“悬泉纸”等“西汉古纸”为早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麻纸,从而出现了“西汉有纸说”、“西汉发明说”和“蔡伦改良说”(包括对蔡伦的“技术革新”和“组织推广”等有关评价)[4][5]。到1979年11月,有学者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考古新发现不能否定蔡伦造纸》[6]后,很多造纸专家、纸史专家和考古专家加入了讨论,同时出现了“雏形纸说” [7]。对中国造纸术起源的争论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对造纸术起源的深入研究。

目前,包括中学课本在谈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对蔡伦的评价时更多的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和“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8]等等,说明改良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一些媒体所接受。

    二、古纸的评价框架

1、什么是纸

目前中外学者对纸做的定义主要内容包括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交结成的具有一定物理强度的薄片等。这些对纸的定义主要是针对当代的纸。在最新的国标中对纸的定义是:“纸,从悬浮液中将适当处理(如打浆)过的植物纤维、矿物纤维、动物纤维、化学纤维或者纤维的混合物沉积到适当的成型设备上,经干燥制成的一页均匀的薄片(不包括纸板)。”这个定义不仅原料更为广泛,也涵盖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纸,包括在蔡伦之前,尽管纸还不够均匀,强度也比较低,但是对于均匀和强度的追求是造纸人一直的努力,所以把达到均匀和强度与追求均匀和强度的薄片都应该称为纸。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公元58—147)在《说文解字》中“纸,絮一苫也”。《后汉书》中:“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9]说明古人已将丝絮纸和用于书写的缣帛称为纸。下面我们对所有这些出现过的纸进一步加以区分和说明,以期建立一个纸的总体框架。

2、古纸分为三种

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只出现过三种纸:缣帛纸、雏形纸和成形纸。

缣帛纸:用于书写的缣帛。是以蚕茧为原料用纺织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以书写为目的的纸,也可称其为“丝织纸”。

雏形纸:以蚕茧和麻为原料,经过简单处理,沉积到适当的成型设备上,经干燥制成的不太均匀的且不能满足书写要求的纸。包括丝絮纸(指以蚕茧或其下脚料为原料采用非纺织方式制作的纸,是否存在仍有争议。)和麻絮(不指丝)纸(麻纸)。

成形纸: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全部步骤,交结成具有一定物理强度的均匀的且逐渐能满足书写、绘画和印刷要求的纸。如“蔡侯纸”和我们今天用的文化用纸。

雏形纸的命名根据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对雏形纸的论述[8]。至于为什么要将雏形纸和成形纸加以区分,主要是考虑纸的书写功能这一核心要素,只有具备书写功能的纸才能替代缣帛和简牍,才能开创人类书写材料的革命,才能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3、纸作为理想书写材料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人类在寻找文化载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甲骨文、纸草纸、简牍、缣帛、羊皮纸、贝叶等各个阶段,产生过很多曾经的辉煌,但最终都被历史所淘汰。那么,人类到底希望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书写材料呢?《后汉书》中说:“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9]那么,蔡伦发明造纸术是不是只解决了“贵”和“重”的问题呢?

纸草纸(莎草纸)是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用以书写宗教条文、法律等,由纸莎草的茎制作而成。埃及纸草纸在干燥环境下可千年不腐,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不衰。但是它有几个弱点:一是原料产地单一,只局限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制作的场所也局限在生长纸莎草的沼泽边,制作比较复杂,极易形成垄断,因而成本较高。二是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三是在欧洲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霉菌毁坏,为了保存文献,人们不得不反复抄写。尽管纸草纸影响了古埃及和西方文化3000多年,但它并不是纸,且因为不具备“廉”和“存”的要素,公元3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渐被羊皮纸所取代。

羊皮纸是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不是纸。14世纪起逐渐被中国真正的纸所取代,但仍有些国家使用羊皮纸书写重要的法律文件,以示庄重。直到18世纪羊皮纸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羊皮纸具备了“便”、“存”、“用”三个要素,不仅能用,而且非常好用,单从使用角度而言,羊皮纸更坚固、平滑、耐用、富有弹性,是比成形纸更加优良的书写材料,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羊皮纸退出历史舞台后仍然有很多人怀念羊皮纸的缘故。但羊皮纸因价格昂贵,不具备“廉”的要素。

缣帛和丝絮纸不具备“廉”的要素;简牍不具备“便”的要素。这些都很好理解,不再赘述。

通过这些实例说明,作为理想的书写材料应该具备四大要素,即“廉”、“便”、“存”、“用”,并且缺一不可。

“廉”:取材广泛,价格低廉,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

“便”:便于运输、携带和交换,不太笨重。

“存”:经过时间的考验仍具备阅读和使用功能。

“用”:达到均匀和强度等要求,逐渐满足书写、绘画和印刷的各项需要。

那么,雏形纸是否具备这四个要素呢?西汉麻纸的原料多采用大麻、苎麻,由于麻也是汉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因此丝和麻纤维都是及其珍贵的,剩余的“残渣”并不多。从出土的西汉文物分析,以罗布淖尔纸为例,据黄文弼先生《罗布淖尔考古记》载:“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3]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将破布、麻絮、绳头等槌洗,在平面上晾干并收集起来,能得到比麻絮更平坦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原料的来源仍然受到局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纸张的需求量。因此麻纸不能满足“廉”的要素。另外,罗布淖尔纸“质甚粗糙”和陕西扶风中颜纸“厚薄相差3倍以上”[10]等现象说明,西汉造纸业的主要技术还停留在“漂絮”与以纺织为目的的“沤麻”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出土西汉雏形纸的分析结果看,纸的均匀度还非常差,远不具备书写材料“用”的要素,从而无法替代缣帛和简牍成为新的书写材料。

结论:雏形纸不具备“用”和“廉”的要素。

三、西汉到底有没有纸

    文献上只有对“絮纸”的记载,但“絮纸”应为丝絮纸。因此从文献上来讲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证明麻絮纸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从文物实物资料来讲,第一学派和第二学派都对甘肃居延“金关纸”、陕西扶风“中颜纸”和甘肃敦煌“马圈湾纸”等进行过多角度的测试分析,相同的结论如下。①被检验的所有“西汉古纸”原料以大麻为主,有少量苎麻,纤维来自破布。②所有“西汉麻纸”表面粗糙,均含有未打散或松解的纤维束及短线头,局部纤维有同向排列,也有分散交织的单独纤维。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西汉纸”纤维长短不一。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帚化程度不高或者完全没有分丝帚化现象,有的经过沤煮。⑤不一定有帘纹。根据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麻絮纸文物可以初步认定西汉已经出现了麻絮纸。由于表面粗糙,不够均匀,实际证明也达不到书写要求,从文献记载到实物出土都没有用于书写的确凿证据,偶然发现的、带有文字的、仍有争议的所谓西汉薄片不能说明西汉就已经用麻纸作为书写材料了。如果西汉麻纸能代替缣帛和简牍,这么好的东西应该首先为皇帝服务,可是在蔡伦之前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也没有这方面的实物证据。因此,西汉时期出现的部分文物是雏形纸,不是成形纸。

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纸,却不能用于书写并且替代缣帛和简牍,的确十分遗憾。雏形纸主要是不具备“用”的要素,而纸的书写使用功能是书写材料四个要素的核心要素。纸要具备使用功能需要满足均匀度、强度、吸水性和颜色等几个方面的条件,重点是均匀度和强度。雏形纸的均匀度和强度达不到书写要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麻纤维的长度事先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众所周知,用于造纸的纤维与用于纺织的纤维要求不同,造纸纤维并非越长越好,纤维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太长会大大限制纤维的重新自由排列,会造成纸的不均匀。目前公认的造纸纤维平均长度不宜超过6~7mm。雏型纸的材料主要为大麻和苎麻,大麻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6mm,一般在12~25mm之间,苎麻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03mm,一般在20~260mm之间[11],这样的纤维长度显然不是理想的造纸原料。有学者认为:“西汉整体上还处于充其量说是较好的铁器水平阶段,因而不可能完成‘切料’,就是说不可能有捣浆造纸法。”[12]。西汉由于不具备切料所必须的钢,无法完成切料,无法获得理想长度的麻纤维,就无法得到均匀的纸。

2、没有经过以造纸为目的的沤煮。雏形纸的原料有的是经过沤煮的,因为破布、麻头等都是经过以获取纺织材料为目的的沤煮,但远远达不到造纸的要求,纤维没有完全分散成单纤维,这就是为什么雏形纸往往是:“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和“麻筋、麻束、线头和碎布块。”等。 [13]

3、没有经过充分的舂捣。参加罗布淖尔纸发掘工作的石璋如先生曾说:“组织松软。”[14]。说明雏形纸纤维编织松散,相互结合不牢固,纸的强度很差。纸张强度差的直接原因是纤维未经充分打浆。有学者在观察西汉纸的时候认为有的纤维有帚化现象,有经过打浆的痕迹,但破旧麻絮经过磨损也会出现一定的帚化现象,并不能说明一定是经过打浆,因为麻纤维的微细纤维与纤维轴的夹角很小,只要经过打浆是容易得到满意效果的。另外有文献证明是蔡伦发明了舂捣技术[15]

4、抄纸技术落后。因为没有经过纤维的充分而均匀的悬浮及压榨过程,纸质不匀而且松散。

四、蔡伦发明的是什么纸

早有学者做过相应的回答:“蔡伦发明的是‘帋’,不是纸”[16]。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祖先为了区分不同的纸是做过努力的,尤其是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有学者认为正是有了“蔡侯纸”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纸”字,也有学者认为“帋”才是蔡伦发明的。随着历史变迁,我们今天在翻阅历史文献时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历史记载往往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地域辽阔,历史上不同地方又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与文字风格,仅“纸”字就有几十种写法,而且含义还不太相同。今天的“纸”已经把古人缣帛纸、丝絮纸、麻絮纸、植物纤维纸、古纸、今纸等概念混为一谈。

一提起爱迪生,大家很容易就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电灯发明在中国的东汉,我们为了精简文字而没有“油灯”、“蜡烛”和“电灯”这些名词,用“汀”代表油灯,用“矴”代表蜡烛,用“灯”代表电灯,并统一发音为“deng”。经过历史变迁和文字简化,我们今天将“汀”、“矴”、“灯”全部简化为“灯”,那么爱迪生的发明就一定是“造灯术”了。当河北满城汉墓出土西汉长信宫灯(推测是油灯)时,人们是不是也会说:“东汉爱迪生发明了造灯术,而西汉就已经有灯了,中国发明造灯术又提前了200年。”

我们现在听这个故事感觉很可笑,但是我们在对待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个问题上却讲着同样的故事。没有人会提出这样问题:“既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什么在爱迪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油灯?”那是因为有“电灯”和“油灯”两个名词,我们很容易将其区分。但经常有人会问:“既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什么在蔡伦之前就已经有纸了?”因为我们无法让大众简单区分蔡伦发明的纸和蔡伦以前的纸有何区别。有了“成形纸”和“雏形纸”这两个名词我们已经可以轻易回答出蔡伦到底发明了什么。爱迪生发明的不是灯,是电灯。蔡伦发明的不是广义的纸,是“成形纸”。“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准确地说应该是“蔡伦发明了造成形纸的技术”。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9]说明在东汉,人们已经将蔡伦的发明创造称为“蔡侯纸”,但从传承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角度讲,将蔡伦的伟大发明和创造称为“蔡侯纸”是遗憾的。用人名或者地名来命名某一产品时,比如茅台酒、牛栏山二锅头、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剪刀等等,只是一种品牌而已,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而言,品牌的生命周期太短,百年老号已经是凤毛麟角。如果希望品牌能保持长盛不衰,其产品还必须始终保持其性能上的优越和技术上的领先,不能让“佐伯纸”等这些品牌超越自己。蔡伦的贡献应该与佐伯的贡献完全不可比,但却因“蔡侯纸”的命名将他们放在了同样的位置上竞争。如果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叫“爱迪生灯”,那么他的产品性能一旦被别的品牌超越,将会很快退出市场。另外,更不幸的是“蔡侯纸”还不仅仅是个品牌,而且是个“明星代言品牌”。蔡伦当时位高权重,上下皆知,但明星的生命周期更短,且不能犯错误。蔡伦从105年向皇帝献纸到死于非命不过短短16年的时间。之后,虽然参与蔡伦一起试验的工匠们四处逃命,把造纸术传到了其他地方,但遗憾的是不会再叫“蔡侯纸”了。

“电灯”作为一项新的发明创造我们已经叫了100多年,以后可能还要继续叫下去,因为这项发明不是用人名来命名的,是从电灯的原理和用途来命名的,不用担心被其他品牌所超越,甚至不用担心被后来出现的日光灯、LED灯等打压,因为“电灯”的含义足够广。如果用“碳化竹丝灯泡”来命名当时爱迪生的伟大发明,就过于狭窄,会很快被后来的钨丝灯所淘汰。人们也曾用材料来命名过“蔡侯纸”,比如“蔡侯麻纸”“蔡侯楮纸”“蔡侯网纸”等都曾盛行一时,但由于含义过于狭窄,没能长期普遍流行。如果当时将“蔡侯纸”改为“植物纤维纸”、“书写纸”、“文化用纸”等,可能结果会大不一样。实际上“蔡侯纸”就是“成形纸”,就是今天我们用到的所有文化用纸,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沿用蔡伦的基本造纸原理。公元前佩加蒙(Pergamon)发明了羊皮纸,起初羊皮纸的命名也同样用了发明人的名字来命名“Pergamon”,但后来人们还是改叫羊皮纸。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原理、定理、理论等适合用人名命名,而伟大的发明创造就不太适合用人名来命名。

五、蔡伦发明的造成形纸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

《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成形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成形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然达到了一定水平,具备了“用”的要素。关于蔡伦成形纸造纸技术,我们可以根据成形纸的用途、从后来文献和出现的很多成形纸造纸工艺上的革命判断出蔡伦的贡献有哪些。

造成形纸一般都要经过切料、沤煮、舂捣、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蔡伦及其工匠们从原料和工艺上把成形纸的生产提高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

1、切料工序的出现。东汉时期钢器已进入发达时期,大量的钢铁出土资料可以证明。蔡伦“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可见蔡伦对钢器利刃的专业水平和他的权限为他将造剑技术与造纸技术的相互结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旱滩坡纸和伏龙坪纸的分析可知:“从两件东汉纸的纤维观察看,很少碎片和未断开的长纤维。因此可以推断,‘剉’的工艺应当是将麻团,以相似的厚度,一刀一刀地切断。”[8]蔡伦很好地把钢器利刃的造剑技术用到了造纸的切料过程中,为得到理想长度的植物纤维攻克了关键的技术难关。

2、沤煮工序的改变。沤煮工序早在以麻织物为衣着,麻就已经要经过沤煮了,但与造纸比较其程度大为不同。作为麻织物的沤煮是为了脱胶、软化和去掉粗皮。造纸的沤煮过程不仅要脱除原料中的木素,而且原料中的树脂、蜡、脂肪等皂化物及杂细胞也随之脱除,从而获得完全分离出来的单根纤维。其过程是灰液与木素的反应。首先是纤维细胞胞间层的木素受到破坏而溶出,然后再与初生壁及次生壁外层的木素起反应,这个过程也会伴有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因此,沤煮的温度和保温的时间要根据最终纸浆的质量要求而定。蔡伦改变沤煮工序,去掉了渔网上的防腐胶、破布的色素、树皮中的木素等,分离出单根纤维,才能生产出代替缣帛的书写纸。

3、舂捣工序的发明创造。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桂阳人蔡伦始捣故渔网造纸。”[15]说明蔡伦是第一个采用舂捣方式造纸的人,这是蔡伦发明造成形纸技术过程中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有学者说纸是打(打浆和舂捣)出来的,说明舂捣是造纸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为什么通过捣就能使纤维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有强度的纸,其主要原因是纤维在成纸过程中可产生较多的氢键结合。这一理论是经过历代研究,在二十世纪中叶人们才逐渐得到理论上的认识。

4、抄纸技术的革新。东汉训诂学家刘照所著字书《释名》称:蔡伦“故布捣抄作纸”,其中这个“抄”字又有很多技术含量,说明蔡伦已经使用了覆帘抄纸技术。这个过程中需要制造抄纸帘,要使用纸药以完成纤维的分散和悬浮问题,要解决纸页的压榨及脱水,要解决湿纸叠摞在一起又能够再行揭开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能抄出一张均匀、细白和平滑如“砥石”的成形纸。

5、蔡伦始煮树皮为纸开创了不断寻找新的、独立于其他行业的造纸原料的新历程。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破布、鱼网、树皮、麻头等都可以造成形纸,其中树皮造纸更是他的发明。张华《博物志》称:“蔡伦始煮树皮以为纸。”[15]他是第一个创造性地使用树皮造成形纸的,其工艺更为精细,终于摆脱了纺织品的附庸地位,将造纸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工艺。由于当时树皮很少有其他用途,将树皮引用到造纸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后人开拓了眼界,进一步寻找新的造纸原料,最终让成形纸具备了“廉”的要素。

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造成形纸也一样,它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蔡伦凭空想出来的。《后汉书》上记述造成形纸技术的发明中提到:蔡伦“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就是到民间广作调查研究汲取各种经验、技能,历时十多年之久,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造成形纸技术,纸献给当朝皇帝,从此开创了人类书写材料的革命,在中国结束了“缣贵而简重”的历史阶段。虽然成形纸不会是蔡伦一人完成,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价为我国造成形纸技术的发明者是完全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和事实根据的。

蔡伦发明的造成形纸技术,其基本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往往是后世科学家通过几代人的研究才逐渐得以认识,更不用说树肤造成形纸还要解决去粗皮(黑皮)、脱木素等问题。黑皮不去做不出白色的成形纸,木素不除纤维分离不成单纤维。因此蔡伦和他的工匠们发明的造成形纸技术,是一套完整的古代造纸工艺技术,含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为后世历代的造纸工艺理论研究及造纸技术的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发明创造岂能用“改良”二字加以概括。

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就已经有了电弧灯,也可以说是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发明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直到1879年10月,爱迪生才通过试验,用竹丝作灯丝灯泡可亮1200小时。此后,电灯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我们跟美国人说,“爱迪生不是发明家,他不过是将灯丝的时间延长了一些,他最多也就是个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这一定不会被美国人认可的,也一定不会得到世界的公认。因为最终将人类带入电光世界的不是电弧灯,而是能真正具有实用价值、能普及到各家各户的电灯。

成形纸从其发明的开始就是以书写为目的的,并且具备了理想书写材料所必须的全部要素:“廉”、“便”、“存”、“用”。因此,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是雏形纸,而是蔡伦发明的成形纸,即“蔡侯纸”

六 、如何评价“西汉发明说”

雏形纸使用植物纤维不等于发明了造纸术,“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一定要说,应该说“西汉‘发明’了造雏形纸的技术。”但是,我们不能把每一项新技术都称作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笔者认为,雏形纸不具备书写功能,没有实际的书写价值,替代不了缣帛和简牍,雏形纸的出现比蔡伦早了200多年,这200多年都没承担起文化载体的作用,再提早2000年又有何意义?虽然雏形纸的出现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一些方便,但也只是“铺铺垫垫”和“包包裹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出土的西汉文物中其发挥的作用不难判断。那么“铺铺垫垫”和“包包裹裹”能改变人类文明和影响世界进步吗?显然不能。雏形纸的出现应该还谈不上“伟大的发明创造”。所以笔者反对“西汉发明说”。

七、结语

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字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古人对纸的区分和分别代表的含义。由于缣帛纸、雏形纸都已经成为历史,且作用与成形纸无法相比,因此今天大家所说的“纸”一定指的是成形纸,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蔡伦发明造纸(成形纸)术之前就已经有纸(雏形纸)了?”和“为什么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就已经有油灯了?”

现在我们可以再次重申: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参考文献

[1] 张怀瓘,《断书》卷一,《说郛》第92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2] 史绳祖,《学斋拈毕》,丛书集成本

[3]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北大出版部,1948年,168页

[4]潘吉星,《中国造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979—2007年中国造纸术发明者争议的回顾,《科技史杂志》,2011,32(4),561页

[5]刘仁庆. 造纸起源争鸣记,《中国科技史料》,1983(4),67页

[6] 王菊华、李玉华,考古新发现不能否定蔡伦造纸,《光明日报》,1979年11月6日;从几种汉纸的分析鉴定试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文物》,1980,1期

[7]王菊华等:《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8]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9] 范晔,《后汉书》,廿五史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0] 王菊华等:《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63页

[11] 王菊华等,《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征及显微图谱》,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年6月,163—167页

[12] 杨巨中,《中国古代造纸史渊源》,三秦出版社,2001年10月,91页

[13]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一期

[14] 陈大川,《中国造纸技术盛衰史》,台湾中外出版社,1979年,55页

[15] 张华,《博物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6] 陈大川,《2019年纸史和手工纸研讨会论文集》,安徽泾县,2019年11月,11—14页


分享